教学楼文化寄语阐释一:问学楼

当前阅读:       发布时间:2015-11-27

    

  一、知识贵求 学问贵问 贵在自学

简释:“学习”一词,在传统文化的用语中,习惯称之为“求学”、“问学”,现在常言中,还经常用到“求知”、“求教”,把“知识”叫做“学问”。《论语》一书中,“学”字出现65次,而“问”字却多达121见。说明在我们的传统教育思想中,“求”和“问”是一个很重要的理念。它实际上反映了教育的本质和规律。

1.“求”和“问”不仅是学生学习主动性(即“要我学”和“我要学”)的问题,也包含了“教”与“学”的关系(即以学生为主体),由此而及于学生的学习理念、教师的教学理念、学校的教育、科研管理理念的根本性转移。

    2教育规律必然要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。“求”和“问”,作为认知规律,与辩证唯物主义的“内因”“外因”说、与当代西方流行的建构主义的“同化”“顺应”说在本质上都是完全吻合的。

    3“求”和“问”最终归于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。学生有了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,“终身学习”才有可能,“对学生终身负责”才不是一句空话。如果一旦学生的求知问学成为自觉,其深层次的意义是:将会激活学生的自我意识、自主意识。学生个性的形成,人格的培养,精神的独立才可能实现。现在社会上一片“以人为本”、“以学生为本”的呼声,但是,如果学生自己没有自主意识,学生自己都不以自己为本位;如果我们不去培养,引导,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,那么,素质教育就只能是社会、学校、教师的一厢情愿。

    因此,我们说:一个“求”字,一个“问”字,里面有丰富深刻的理论内涵,有很强的现实性、针对性和巨大的实践意义。我们不妨引证几位前辈教育家的论述。陶行知先生说:“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,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,使他们可以主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。”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本质是“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”。说教育的过程是“引导学生自己学习,学会自学”,以至坚持终身学习的过程。说教育就是教人自我教育。梁漱溟先生在《我的自学小史,序言》中说:

    “学问必须自己求得来者,方才切实有受用。反之,未曾自求者,就不切实,就不会受用……学问和艺术是一理:知识技能未能到融于自家生命而打成一片地步,知非真知,能非真能。真不真,全看是不是自己求得来的。一分自求,一分真得;十分自求,十分真得。自学这话,并非为少数未得师承的人而说,一切有师傅教导的人,亦都非自学不可……我们相信,任何一个人的学习成就,都出于自学,学校教育,不过给学生开一个端,使他更容易自学而已。”

    二、闻一知十 告往知来 温故知新

    简释:闻一知十:出自《论语·公冶长》“回也(颜回,孔子最赏识的弟子),闻一知十。赐也(孔子弟子),闻一以知二。”

    告往知来: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子贡日:‘贫而无谄,富而无骄,何如?’子曰:‘未若贫而乐,富而好礼者也。’子贡曰‘《诗》云: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,其斯之谓与?’子曰:‘赐也,始可与言《诗》矣,告诸往而知来者’。”

温故知新:见《论语·为政》: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”

三句话都暗含一个“思”字。思考,积极地独立思考。这是我国古代的学习迁移理论。学生要想具备“求知”、“问学”的品质,首先要养成勤思、好思、善思的习惯。可以说,“思”是落实“求知”“问学”的必要条件,是落实素质教育,以人为本,培养健全人格,独立精神的最根本的切入点。

    在诸多能力中,思维能力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。

    我们的学生(包括优秀生),普遍缺乏这一点。

    人类有了思维,才成为高级动物。

    知识是末,思维是本。

    以人为本,在教学上,说到底,就是以学生的思维为本。

    我们教学的脚步,一直是停留在知识面前,还不能上升到学生思维的层面;我们多年只是量的积累,还没有质的飞跃。一切问题,应该从“思”字入手。诸如:培养学生思维的兴趣,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,引导学生思维的推进,为学生创设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……